语法精要⑯——动作的完成与实现①
动作的完成与实现——“了”
从“了”表示“完成”和“变化”与成句的意义与位置上,可
以把它看成两个。 “了1”:表示动作完成;用于动词后。
“了2”:表示事态的变化、确定的语气;用于句后。
一、“了1”
⑴、“了1”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,主要用于动词后。动词后如果有结果或趋向补语,“了”放到它们的后面。
【例】
他出去叫了一辆车来。
上午我就把那封信发走了。
他放下了小说,又打开了录音机。
⑵、要注意的是:“了”并非只用于过去时,它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、实现,即使在将来某一时间里完成的动作,也可以用“了”。
【例】
明天下了课,我去找你。
⑶、“了”的用与不用,情况很复杂。下面介绍一下,在一般情况下,必须用“了”和可以省掉“了”的几种主要的情况。
①、必须用“了”
▲ 在某一时刻动作完成、实现(句内有具体时间)
【例】
那天,我们既参观了教室、宿舍,又参观了食堂。
听说就在那天夜里,经过五个小时的会议终于决定了下一任执行总裁的人选。
▲ 某动作完成后(加“了”),又出现新的动作或情况。
【例】
他先检查了一下设备情况,然后沉着地操作起来。
看了他的信,我伤心地流下泪来。
▲ 在某种条件、方式、原因下,取得某种结果。
【例】
在他的指挥下,交通危机很快排除了。
经过研究,我们同意了你的方案。
②、可以省掉“了”
▲ 连续动作时(尤其中间没有语气停顿时),为了表现动作的连续和紧凑。
【例】
他披上衣服拉开门,轻松地走了出去。
老李赶忙迎上去,握住他的手说:“谢谢你,谢谢你!”
▲ 动词后有结果、趋向等补语,而且强调补语。
【例】
看着这张照片,我的思绪又回到二十年前的今天。
她擦干眼泪,重新整理起他的遗物来。
▲ 说话人强调句中某状语。
【例】
上次他照顾我,这次我照顾他,我们俩互相照顾。
▲ 表示经常性活动时,动词后不用“了”。
【例】
他身体不好,常常生病了。→(常常生病)
这一个星期,他每天下午都去商店买了东西。→(都去商店买东西)
⑷、“了1”的否定式
动词前用“没”,动词后不再要“了”。
【例】
上个月,我去了一趟北京。
上个月,我没去北京。
上个月,我没去了北京。( ×)
这届美术展览很好,你看了吗?——没看。
——没看了。( ×)
二、“了2”
1表示情况、状态的变化、成句和表达语气,一般用于句末。
【例】
他不再是我的朋友了。(所属变了)
下雨了,回屋里去吧。(情况变了)
苹果已经红了,可以吃了。(性质、状态变了)
他三年没回家了。(持续时间的情况)
小红今年十六岁了。(到达某一数量)
我去图书馆看书了。(陈述、说明语气)
这年头不是从前了。(确定语气)
2、“了2”的否定式:
▲ 否定已出现的新情况,用“没”或“没⋯⋯呢”。句末不再用“了”。
【例】
你参加上次的参观活动了吗?——没参加。
到北京了吧?——还没到呢。
▲ 否定将出现的新情况,或意愿、所属、性质等的变化,用“不⋯⋯了”。
【例】
身体有点儿不舒服,不想去看电影了。
水不热了,可以喝了。
三、“了1”、“了2”
句子中,有时动词后用了“了”,句末又用了“了”,这种句子既表示完成,又表示变化。常常表示:
1、说明动作到现在为止完成的情况。
【例】
我已经写了回信了。(常常用“已经”这个副词)
我还忘了告诉她了。
2、说明到现在为止,已持续的时间或已达到的数量。
结构形式常常是:动词+了1+数量词(+名词)+了2
【例】
我在这儿住了三年了。
你在这儿住了多长时间了?——三年了。
他买了十几套邮票了。
他买了多少套邮票了?——十几套了。
为了买到这本书,他已经去了三次书店了。
摘自——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
Download the HelloTalk app to join the conversation.
Download